规格:身高167.1cm(2015年全国男性平均身高),体重66.2公斤(2015年全国男性平均体重),各肢体部件内部含骨骼模型,各肢体部件密度与真人对应部位偏差不**过1%,活动关节可活动幅度与真人一致; 肢体部件:头部、躯干部、左上臂、右上臂、左前臂(含左手掌)、右前臂(含右手掌)、左大腿、右大腿、左小腿、右小腿、左脚掌、右脚掌,共12个; 活动关节:颈部、左肩、右肩、左手肘、右手肘、左腿髋、右腿髋、左膝、右膝、左脚踝、右脚踝,共11个; 密封要求:外部全密封防水,且耐海水腐蚀; 定位部件:头部内置GPS或北斗定位装置,配外置GPS天线; 发射部件:头部内置AIS或北斗发射装置,配外置VHF天线,发射间隔较大时间不**过30秒; 供电部件:躯干部内置可充电锂电池,可提供24小时连续发射工作用电,充电接口密封性良好; 配套衣物:配套全身覆盖衣物(含头套、手套、鞋子),颜色鲜明(亮黄色或草绿色),耐海水腐蚀; 外部指示灯:LED光源,可自定义闪烁方式,亮度与浮标灯达到相同等级; 外观标志:头部配有伸缩杆,可用于固定天线及悬挂旗子等标记物; 操作设计:人体模型外观需配置挂钩或类似设计,便于人体模型的投放及回收。 定位及数据传输方式:能够同时采用两种不同方式进行定位及传输(北斗通信、CDMA等),其中有一种通讯方式覆盖范围包裹中国本土区域,以**海上实验通信数据的时效性。 数据传输频率:1分钟实时数据传输(并能根据需要对采集时间进行5分钟、10分钟等调整)。 传感器:海面表层水温传感器,测量范围:-5℃~+35℃;测量精度:优于±0.3℃。 电池与控制箱的结构布置合理,水密性高。开关电源容易控制操作。 连续工作时间:≥3天。 采集板采集数据及对通信机控制需要采用节能方式设计,需要时才上电。 仿真人体模型还具备配套的全身覆盖衣物(含头套、手套、鞋子),以模仿真人落水时穿 着衣物的情况,为便于海上发现,颜色为鲜明色(如亮黄色或草绿色),且衣物能够耐海水腐 蚀,不会因为海水浸泡而腐烂。此外人体模型外观配置环扣或挂钩等设计,便于人体模型的投放及回收。在搜救过程中,根据搜救漂移模型提高搜救的及时性、准确性,从而提高救助效率;为海上救助部门提供有效的辅助,弥补我国海上搜救工作能力的不足,**海上人命财产安全;此模拟仿真人体模型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我国海上救助能力。 2018年联合开展马来西亚海域海上搜救漂移 跟踪试验 2018年7月,我公司深圳市脉可捷科技有限公司受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邀请,联合马来西亚登嘉楼大学在马来西亚海域开展海上搜救漂移跟踪试验,并取得圆满成功。北海预报中心在此次试验中,负责海上目标物漂移预测模型的研发,联合试验获得的实测数据将用于验证和优化该模型。试验证明我公司仿真人体模型仿真度较高,漂流获取的数据非常准确,该项技术受到了马来西亚方的高度赞扬和浓厚的兴趣。我公司未来一定致力于提高模型在南海及“一带一路”海域的适用性和预报精度,为海上搜救远程服务平台在东南亚地区的推广应用不断完善促进创新发展,提升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1 试验简介 2018年7月21日~31日,我公司与北海预报中心联合马来西亚登嘉楼大学在马来西亚东、西海岸(马六甲海峡)分别开展海上搜救目标漂移跟踪试验。 具体测试地点分别在登嘉楼,吉隆坡两个海域,测试产品有我公司的海上搜救模拟人及北斗卫星通信浮标。当天夜间测试时,测试地点有小型风暴,渔船都被要求靠岸了。我公司与北海预报中心人员克服船舶吨位小、涌浪大、暴雨、海上漂浮时间长等多方面不利因素,连续25小时仿真人轨迹跟踪,同步开展每小时一次的海表面风和海流观测,投放了三个表层漂流浮标,圆满完成了海上试验全部任务。同时测试的模拟人经受了较严峻的一次考验,获得了两个航次仿真人漂移轨迹、海面风、海流、无动力船只漂移轨迹、表层漂流浮标等共11组观测数据。 此次试验过程中,除被渔船误打捞一次,冲撞到礁岩一次,两次不可抗非计划因素改变了模拟人的漂流轨迹外,其余漂流轨迹与北海预报中心软件预测的漂移轨迹几乎完全一致,证明我公司模拟人仿真度较高,与真人在海上漂流的轨迹基本一致误差较小,非常适用于各类仿真人体漂移试验,以此来获取可靠数据。 在海上跟踪仿真人运动的连续25个多小时中,随行船舶始终处于无动力的自由漂移状态,加之船只吨位小、涌浪大,导致船只摇晃幅度达到20度,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我方试验人员仍然坚守岗位,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各项作业任务,展现了出色的职业素质,获得了马方人员的高度赞扬。 本次海上试验获取的大量宝贵数据,对于提高北海预报中心牵头研发的“国家海上搜救环境**服务平台”在马来西亚海域的预报精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进一步推进我国海上溢油和海上搜救服务平台在东南亚地区的推广应用,推进“一带一路”海上合作建设。 本次联合海上试验是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资助项目“东南亚海洋环境预报与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简称OFS)项目的重要工作内容。该项目由国家海洋局**海洋研究所牵头,我公司和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参与负责子任务“海洋环境灾害和突发事件预测预警及灾害评估”。 图表 1登嘉楼大学双方人员技术交流 图表 2中马双方研究人员合影 图表 3中马双方研究人员合影 2 海上试验 2.1 **次出海试验(马来西亚东) 2.1.1 组装及抛放模拟人 图表 4仿真人投放现场准备 图表 5仿真人入水姿态调整 图表 6仿真人漂浮状态调整 图表 7表层漂流浮标投放 图表 8模拟人在马来西亚 海域自由漂流一整天后保持的姿态 2.1.2 后台软件获取数据 图表 9海上搜救试验坐标:103deg 11min,5 deg 24min 图表 10软件模拟漂移轨迹 图表 11软件模拟漂移轨迹(红点为软件预计漂移轨迹,绿点为实际漂移回传数据) 2.2 *二次出海试验(西海岸) 图表 12西海岸航次海上试验人员合影